臺灣傳統化工業善用IT推動ESG以達成淨零排放目標

Environment day concept

簡介

近年來,全球矚目的環保議題逐漸浮上檯面,各國紛紛為了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而加速推動ESG相關政策。而在臺灣,不只大型電子製造業,傳統化工業也積極善用IT來推動製程改善,達到節能降耗的目標。其中,李長榮化工更是運用AI技術來提高污水處理效率和太陽能板清潔,讓公司的永續發展策略更上一層樓。本文將深入探討臺灣傳統化工業善用IT推動ESG的成功案例。

節省用水

李長榮化工是一家傳統化工廠,生產聚丙烯、甲醇、溶劑及熱可塑性橡膠等產品,然而,其製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。為了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,李長榮化工IT團隊導入了MBR廢水處理系統,透過這個系統,製程廢水可以經過處理後重新回到製程中供內部重複使用,達到循環再生的循環經濟。此外,為了提高水回收的效率,IT團隊打造了一套AI馴養控制系統,能夠掌握菌種的活動狀態,決定何時該曝氣,提高水中含氧量,讓它的活動力維持在最佳狀態,從而提高汙水處理的品質,符合回用需求。透過這些技術手段,李長榮化工可以年省437萬公噸的工廠用水,相當於1,750座奧運池的大小。

太陽能發電板清潔

除了節省用水之外,李長榮化工也透過IT的應用,有效解決了太陽能發電板的清潔問題。該公司在滯洪池設置了太陽能發電板以增加可再生能源供應,但發現異物的積聚會影響發電效率,清理時機又是一個問題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李長榮化工的IT團隊開發了一套AI清洗推薦系統,可透過滯洪發電場的數據,包括發電量、發電功率、日照量、溫度、天氣型態、風向和清洗記錄等,來推薦最佳的清洗時機,減少清洗成本的浪費,並幫助作業人員更有效率地完成面板清潔作業,以提高再生能源發電效率,供公司內部或工廠使用。這項AI應用不僅提高了公司的生產效率,同時也降低了營運成本。

ESG減碳策略

李長榮化工的ESG減碳策略是以材料科學、循環經濟和製程創新為基礎,來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。在材料科學方面,李長榮使用玉米糖漿或植物油取代傳統石化原料,透過科學發酵製程,產出生物可分解的材料,可用於織品纖維、食物包材和漁網漁具等,藉此降低產品的碳足跡,也達到對環境友善的目標。在循環經濟方面,李長榮導入MBR廢水處理系統,可將製程廢水經處理後,重新回到製程中供工廠內部重複利用,達到循環再生的循環經濟。在製程創新方面,李長榮建立預防性維護機制,提升工廠製程設備妥善率,透過設備優化減少生產過程所產生的廢料與能耗,還導入AI建立預測與決策模型,用於提高生產穩定性和品質,也作為管理者營運決策的參考。

結語

在臺灣傳統化工業的推動下,利用IT技術來實現ESG減碳策略,不僅能夠節省用水、提高再生能源發電效率,更能推動永續發展和環境保護。透過AI技術的應用,將智慧化管理和製程優化相結合,可以更精確地控制生產過程,提高能源效率和減少環境污染。此外,在材料科學方面也有相關的發展,開發出生物可分解材料,進一步減少碳足跡,達成對環境友善的目標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些做法不只能夠推動業界的永續發展,更能夠為社會和環境做出貢獻,讓未來能夠更加美好。

參考資料

返回頂端